在光伏产业链的四大环节中,硅料企业的重组谈判进展相对迅速,而硅片、电池和组件环节的整合形势仍不明朗。目前,中国光伏制造业各环节的产能已超过市场需求的两倍,这一状态已持续近两年。若不能有效淘汰部分产能,未来两年行业仍将深陷价格战。
《财经》从多方获悉,部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正与中小企业就收购重组展开洽谈,以期淘汰落后企业与产能。在10月28日央视2套《经济半小时》节目中,硅料龙头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透露,已有17家硅料企业基本同意组建联合体,预计在2025年内完成。协鑫方面未进一步披露联合体细节。
《财经》根据多方信息梳理出联合体的初步架构:由不超过10家硅料头部企业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成立一家硅料平台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其他硅料企业产能。其他硅料企业可选择出资成为平台股东,也可选择出售产能后退出。此举旨在迅速压缩硅料行业产能。未来,该平台公司将负责协调全行业的产销计划。
据了解,在硅片、电池、组件等其他光伏制造环节,也出现了类似硅料环节的重组谈判。然而,硅料企业仅十余家,而别的环节公司数多达数十甚至上百家,整合难度显著增大。光伏行业去产能的路径与节奏仍充满变数。
截至目前,政策层面尚未公开推出任何强制性去产能措施。硅料环节因公司数较少,重组谈判推进较快,而别的环节的整合前景仍不清晰。不论是哪个环节,重组谈判的核心难点均在于资产定价。
以硅料为例。中信建投统计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中国光伏硅料新增产能合计234万吨,到2024年底累计产能达306.5万吨。预计2025年底将进一步增至333.8万吨。而当前终端需求仅为120万—150万吨,过剩产能约200万吨。
2022年以来新建的硅料产线亿元。若联合体平台计划收购100万吨产能,所需资金规模将达500亿—700亿元。
硅料专家吕锦标向《财经》分析指出,筹集数百亿资金难度较高。可行的方案是由收购方与金融机构联合成立收购平台公司,注册资本约100亿元,企业出资30%,金融机构出资70%。随后,平台公司承接各被收购项目的银行贷款(通常占总投资的70%),并支付被收购企业股东的初始投入(约30%)。如此,以100亿元资金撬动500亿—700亿元的总资产。
加入联合体意味着企业得以留在行业牌桌。而对留下的企业而言,后续经营成本尤为关键。吕锦标表示,继续运营的产线需将部分利润用于此前贷款的还本付息,具体比例需由参与联合体的企业通过协商确定。
协鑫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协鑫科技近期频繁筹资,其中规模较大的一笔是:9月16日,该公司宣布与投资机构无极资本达成战略融资协议,通过定向增发配售约47.36亿股,募资54.46亿港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公告称,所募资金除用于主营业务外,还将为“供给侧改革”作储备,推动行业结构性调整。
在硅料之外的其他制造环节,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中小企业对去产能谈判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某组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负责人对《财经》表示,针对存量产能,一方面可由行业协会牵头,探索各环节可行的产能整合方案;另一方面应鼓励现有产能升级增效,以市场化、差异化的竞争机制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另一家位列组件销售前十强的企业负责人则直言:“组件与硅料差异很大,建立联合体目前并不具备讨论条件。”
行业对这场去产能重组谈判普遍持审慎态度。彭博新能源财经光伏分析师谭佑儒向《财经》表示,若无外部力量干预产能出清节奏,在需求量开始上涨缓慢的背景下,最终只可以通过市场之间的竞争逐步淘汰过剩产能。监督管理的机构与国有银行或将成为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关键力量。
2024年,光伏行业的主流观点仍是依靠市场实现优胜劣汰。部分企业曾主动发起价格战,试图以低价抢占市场占有率、淘汰对手。随后,降价潮迅速蔓延至全行业,产品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导致近两年光伏制造业几乎全线年,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仅阿特斯与晶科能源实现微利,其余均告亏损;2025年前三季度,除阿特斯保持盈利、协鑫科技扭亏为盈外,其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
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自2024年起便开始呼吁政府对光伏产能进行调控。《财经》获取的一份材料显示,某龙头企业于2024年10月指出,光伏制造业同质化产品被大量复制,地方政府过度招商,以土地、厂房、矿产等配套资源换取投资,导致各路资本盲目涌入,缺乏技术实力的跨界资本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该企业呼吁,如无国家层面的适当干预,行业恐将陷入长期衰退。在市场机制接近失灵的情况下,亟需国家出手引导。
该企业及部分专业的人建议,调控方式可参考煤炭、火电、钢铁、建材、玻璃、电解铝等行业已有的成熟模式,按照“总量控制、产能置换”原则,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对现有光伏产能实行等量或减量替代,关停并转低端产能。
然而,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过剩的产能中优质产能占比较高,若仅以能耗等单一指标作为淘汰依据,可能不尽合理。吕锦标表示,现有硅料产能的技术水平与能耗指标差距有限,难以参照历史能耗数据决定是不是准予生产。提高能耗或技术门槛,更多适用于限制新建产能。
在硅料以外的别的环节,多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认为,政策调控应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鼓励技术创新与优质企业未来的发展。某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董事长向《财经》表示,破解光伏行业内卷有两条路径:一是参照房地产行业设定融资“三条红线”,禁止银行与政府对不达标公司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设立更高的技术与品质衡量准则,禁止低质低效产品上市,为高品质的产品腾出市场空间。


鄂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