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已站在了2025年的门槛上。教育部刚刚发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版)》,新增了29个本科专业。这一调整源自2023年初教育部与其他四个部委联合出台的政策文件,旨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增设面向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民生领域需求的新型交叉学科。
在这次新增的专业中,工学专业占比超过36%,其中交叉工程类尤为突出。这类专业通过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以东南大学开设的“未来机器人”专业为例,该专业不仅聚焦于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重点研究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旨在培养能够支撑国家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培养专业人才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这两个新兴专业的设立,体现了国家对关键领域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艺术学和教育学同样是专业增设较为活跃的学科门类。艺术类新专业体现出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紧密结合,并有十分鲜明的市场需求导向。以中国传媒大学的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不仅涵盖了游戏艺术、设计、创作、制作等相关联的内容,还强调国际化艺术修养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培养。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从以往的“专业方向”升级为独立的专业,反映了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该专业致力于培养理解国内外游戏领域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熟悉游戏艺术、设计、创作、制作等相关规律,具备国际化艺术修养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将能够在游戏公司、动画制作公司等领域找到广泛的工作机会。
从新专业名称上看,“智能”“智慧”专业的大量涌现,体现出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今年增设的新专业中,“智能”“智慧”专业达到10个。近10年来,这类新专业更是多达41个,覆盖多个学科领域。其中,人工智能专业最为热门,累计开设高校数量已达到621个,相当于有将近一半的本科院校开设有这个专业。
尽管人工智能专业需求巨大,但高校在增设此类专业时需谨慎。盲目开设可能会引起相关行业人才供大于求,却实际没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最终重蹈一些专业从“一窝蜂开设”沦为“一窝蜂撤销”的覆辙。因此,高校应注重人才教育培训质量,确保毕业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是近年来设置新专业的另一个特点。这种趋势反映了行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专业方面技术人才高、精、深的要求慢慢的升高。从短期来看,专业细分不断产生的新兴专业满足了市场需求,为区域产业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然而,专业越精细,学生通识性知识和能力相对就越欠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通过通识教育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显得很重要。青海师范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李子华教授认为,综合素养才是决定专业细分成败的重要的条件。当同专业人才专业水平大致相同时,综合素养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总体来看,2025年新增的29个本科专业反映了国家对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民生领域需求的重视。这些新专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高校在增设新专业时也需注意避开盲目跟风,确保人才教育培训质量。未来,我们期待这些新专业能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你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经验!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